联系人:173 7074 7966 钟老师
我军后勤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来源:解放军报 2021.04.23

  红色基因教育

后勤人员向阵地运送弹药

  

  80多年来,我军后勤能够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完备,靠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坚守,牺牲与奉献。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回顾历史,在那些鲜活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观照当下的精神力量。

  

  溯源: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下辖的10个工作部门,全部集中在瑞金叶坪的一个大祠堂办公,各部门只有1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除少量技术人员外,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工作人员,大家都没有薪饷,穿的都是补丁衣和草鞋。毛泽东在夜间工作时经常只点一根灯芯(按标准可点3根),而朱德的被子里棉花都睡成了硬片子也舍不得换新的,实在太冷,就往里塞点稻草御寒。

  

  1934年初,为了进行反“围剿”和经济自救,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做了报告,并强调指出:“节省每个铜片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是苏维埃会计制度的原则。”

  

  这篇报告全文刊载在1934年1月26日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在以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各种历史文献中,报告中的这句话被修改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与革命事业”,并由此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方针。

  

  1934年3月13日,《红色中华》报向红军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动员。中央临时政府各部门率先带头,制定了“裁减非必要人员”“节省笔墨纸张”“减少运输费”等9条节省措施。与此同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红军部队主动减少被服和日用品发放,技术人员和国营企业职工主动不要加班费,甚至要求免发全部工资;机关单位自辟“苏维埃菜园”种菜养猪,家在苏区的区乡工作人员还自带伙食办公。“四个月节省运动”结束后,“节省每一个铜板”的风气仍然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延续。

  

  实例:杨立三3角5分钱做一套军服

  

  1931年,中央苏区的红军增加到6万余人,但是红军的服装厂只有10名缝纫工和二三十台缝纫机,规模太小,做不了那么多服装,于是便将每人3角5分钱的服装费发下去,由个人自制。然而,瑞金城光买做一套衣服的灰布就要4角1分钱。许多人不免因此泄气:“算了,这几个钱做什么衣服!买些花生塞塞牙缝,改善改善生活吧!”

  

  时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的杨立三听闻,从叶坪赶到瑞金城打听行情。当了解到制作军装的灰布的确买不起后,他就准备用白布染色代替。一核计,白布一套最低要2角8分,染色5分钱,价钱是3角3分钱。但是再算上裁剪缝制费用5分,加起来就是3角8分。钱还是不够。

  

  他掐指算了又算,最后决定要战士们买布自己染、自己缝,光花裁剪钱。核算的结果是:白布每套2角8分,染料每套3分,裁工每套2分,线钱每套2分,总共恰好3角5分。他高兴地说:“就这样定了,自己缝,总共3角5分,不多不少,刚刚好!”

  

  溯源: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战争打的也是后勤仗。红军创建根据地后,虽然有了相对稳固的后方作支撑,但发展刚刚起步,财政收入仍是捉襟见肘。

  

  为站稳脚跟,中央苏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提高农业生产、开办工厂,同时根据革命需要,在长汀建立了红军斗笠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兵工厂,为部队提供军用物资。

  

  全面服务于战争的后方生产,确保了红军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屡渡难关。1933年8月12日至15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了《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是这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文中指出:“我们现在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阐明了经济工作和军事工作,以及整个军事工作和后勤工作的辩证关系,被始终贯穿于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战争实践,并不断丰富完善,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中共中央及时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兵简政”等指示,不断减少日常支出、扩大生产规模,基本做到了前线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供应什么,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作战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地域由内线延伸到外线,后勤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1948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的杨立三在华东野战军后方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后勤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原则”,要求后勤系统必须做到物资供应及时、卫生保障到位、兵站运输准时、军工生产质好量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实例:白云山地区战斗中的后勤保障

  

  1951年1月中旬,我志愿军第50军第447团奉命在水原以北的白云山地区组织运动防御。

  

  战斗中,由于敌火力猛烈阻击,前送物资极为困难。部队喝不上水,战士们只能靠扒开被炸翻的泥土,取雪化水来解渴。坚守光教山主峰与西北高地的第5连1个排三面受敌,已两天没有吃上饭,未补充弹药。

  

  为了保证部队守住阵地,团战勤指挥所请示团首长实施强行补充。团后勤保障分队冒着敌机敌炮的轰炸扫射,及时将1500发步机弹、400枚手榴弹送到第2营。在运送饭菜时,为了延长保温时间,他们将装饭菜的铁桶裹上雨衣、棉被前送;为了防止滑倒,干脆把饭菜桶上的带子系在身上,由山下往山上拖。

  

  在11个昼夜的激烈战斗中,该团后勤人员勇敢机智地与敌人的封锁破坏作斗争,共前运弹药60余吨,运送大米两万公斤,为每连筹得宰好的肥猪两头……达到了“保证前方人员有粮、有炮、有弹”“饭到口、弹到手”的要求。经过英勇战斗,该团顽强抗击了美军第25师两个团的进攻,歼敌1200余名,圆满完成了防御任务。

  

  溯源:艰苦奋斗,勤俭建军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战争年代“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了和平环境下建设军队的新时期。两任后勤部长杨立三、黄克诚先后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已经规定好的预算内,尽量节约,以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

  

  中共八大后,国家提出了“勤俭建国”的口号。1956年12月15日,《解放军报》刊发了题为《勤俭建军》的社论,指出:“我们人民解放军向来就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光荣传统,把勤俭建军作为我军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并且把它做出成绩来。”

  

  以此为肇始,全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叫响“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口号,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对军队内部的基本建设费、公共事业费作出适当压缩;大力精减军队后勤编制,其中仅总后机关就减员42.32%;向全军多次发出增产节约指示,宣传节约经验,表彰节约先进;适当降低若干供给标准和军官薪金;加强物资管理使用。

  

  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费投入再次缩减。我军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把有限经费用好,把紧日子过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发展日新月异,官兵生活大为改善,但“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光荣传统更显珍贵,因为它早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根本理念、后勤建设的根本准则和后勤官兵的职业操守。

  

  实例:工兵111团2营6连烧煤量降到2两3钱

  

  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要求节减军政费用,用于经济文化建设。我军后勤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处处注意节约,事事防止浪费,做到了钱要花得少,事要办得好。

  

  1957年,总政和总后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大力节约煤电,掀起了推广先进炉灶,节约炊事用煤,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潮,工兵111团2营6连成为其中的典型。他们把炉灶改为马蹄形通风灶,炉膛呈上大下小、前高后低马蹄形状,能经常保持膛内温度,使火焰紧贴整个锅底;炉条间距约1.5公分,以达到不漏碎煤;烟道口外窄内宽,使抽力均匀等。

  

  他们还不断总结提高烧煤技术,如要求炊事人员做到三勤(勤添煤、勤看火、勤关炉门)、三快(炉门拉得快、添煤快、关得快)、三白(火苗白、出烟白、煤渣白)等,进一步减少了煤炭使用。通过种种办法,该连平均每人每天用煤量由28两降到2两3钱。总后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全军1958年节省煤炭2900多万公斤。(王胜 闫继勋 曹军民)

  

  文中图片资料由总后档案馆提供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