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173 7074 7966 钟老师
中央苏区的“夺盐战争”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1.04.14

    红色教育培训


    1934年1月25日5时25分,一声巨响,无数呐喊,红军将福建沙县的城门楼炸塌了,大军涌入城内,经三小时巷战,攻克了沙县,红军将士开心啊:城里,好多好多盐!


    红军是当年1月8日开始攻城的,沙县城墙又高又厚,敌人防守严密,红军多次搭云梯强攻,均未成功。彭德怀决定改用挖坑道爆炸的方式,他亲自教战士们用土硝(苏区熬硝盐的副产品)、硫磺等配制火药。红军战士经十天十夜土工作业,将坑道挖到城墙下,但第一次炸开了城墙,却被敌人在城门楼的优势火力压回来了。彭德怀决定再挖,直接炸掉城门楼,又苦干了三天三夜,将足足7000斤黑火药装填在城门楼底下,起爆。这次成功了。


    红军在沙县县城里,缴获了大量食盐,还有粮食、布匹和各种武器,这些缴获物资均为中央苏区所紧缺,时值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立即给攻占沙县的部队拍发了《奖励电》,称赞他们“在占领沙县的伟大胜利中,给予了第二次全苏大会以最光荣的礼物”。


    国民党想以食盐禁运来困死共产党,能得逞吗?共产党的办法,远不只有熬制硝盐与“夺盐战争”。中央苏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打破食盐禁运:大力发展公营商业、发展消费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实行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干部的培养,为保障流通,稳定市场,还设立了国家银行,发行货币、股票、兑换券、公债券……


    多管齐下,政策对头,白区的商人都乐于跟苏区做生意,后人将之称为“赤白贸易”。尤其是食盐贸易,由于苏维埃政府实行保护和鼓励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深得民心,苏区群众和白区开明商人千方百计藏匿食盐,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区。


    1933年2月,苏维埃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对外贸易总局成立,随后又成立了河流修道委员会和转运局,打造了300多艘货船,从水、陆两路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当年10月,国家外贸总局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跟蒋介石的矛盾,与陈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用苏区的钨砂换取广东军阀的食盐等紧缺物资。赣县江口外贸分局独当一面,为中央苏区解决了70%的食盐用量,被誉为“苏区第一海关”。


    毛泽东在1934年1月的“二苏大会”报告中,自豪地说:“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以苏区多余的生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工业品(食盐、布匹、洋油等)实行交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由于对外贸易局等机关的设立,已经得到初步的成绩”。


    历史研究者发现:当年,有两条秘密主干道,纵横数百公里,贯通闽粤赣三省边县苏区交通运输网,成为中央苏区南部最活跃、持续最久的贸易线,也是维系中央苏区经济命脉的南部秘密盐钨通道。这两条运输线上,始终上演着对食盐控制与反控制、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


    这两条秘密通路,东西走向的叫“马克思路”,南北走向的叫“列宁路”。


    (摘编自2018年6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关山远/文)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内图片、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